陶渊明的谥号是什么?原来古人这样称呼他 大家好呀!今天咱们来聊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,不过不是聊他的"采菊东篱下",也不是聊他的"不为五斗米折腰",而是聊聊他去世后古人给他...
陶渊明的谥号是什么?原来古人这样称呼他
大家好呀!今天咱们来聊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,不过不是聊他的"采菊东篱下",也不是聊他的"不为五斗米折腰",而是聊聊他去世后古人给他的那个特别称号——谥号。说实话,我以前一直以为陶渊明就叫陶渊明,没想到古人还给他起了个"官方认证"的称号呢!
谥号是个啥玩意儿?
先给大家科普一下,谥号就是古代人死后,朝廷或者后人根据他生前的品行、功绩给的一个评价性称号。有点像现在的"终身成就奖",只不过是用一两个字来概括一个人的一生。比如"文"表示有文采,"武"表示武功显赫,"忠"表示忠心耿耿。
不过陶渊明的情况有点特殊,因为他生前就是个不爱当官的"隐士",朝廷也没给他什么正式谥号。那他的谥号是怎么来的呢?别急,咱们慢慢道来。
陶渊明的"非官方认证"
陶渊明死后,他的朋友们和后世文人觉得这么一位大诗人、大隐士,总得有个响亮的称号吧?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开始用"靖节"来称呼他。
"靖节先生"这个称号早出现在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的《陶渊明集》序言里。萧统说:"其文章不群,词采精拔,独超众类,抑扬爽朗,莫之与京。横素波而傍流,干青云而直上。语时事则指而可想,论怀抱则旷而且真。加以贞志不休,安道苦节,不以躬耕为耻,不以无财为病,自非大贤笃志,与道污隆,孰能如此乎?余爱嗜其文,不能释手,尚想其德,恨不故加搜校,粗为区目。白璧微瑕,惟在《闲情》一赋。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,卒无讽谏,何必摇其笔端?惜哉!无是可也。并粗点定其传,编之于录。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,驰竞之情遣,鄙吝之意祛,贪夫可以廉,懦夫可以立,岂止仁义可蹈,抑乃爵禄可辞,不必傍游太华,远求柱史,此亦有助于风教也。"
看这段评价,萧统对陶渊明那是相当推崇啊!他觉得陶渊明的文章超凡脱俗,品德高尚,安贫乐道,所以给了个"靖节"的尊称。
"靖节"到底啥意思?
咱们拆开来看:
1. "靖":安定、平静的意思
2. "节":节操、气节的意思
合起来"靖节"就是形容一个人内心平静淡泊,同时又坚守节操,不为外物所动。这不就是陶渊明一生的真实写照吗?他五次出仕五次归隐,后彻底告别官场,过起了"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"的田园生活。
字 | 含义 | 与陶渊明的关联 |
---|---|---|
靖 | 安定、平静 | 归隐田园后的平静生活 |
节 | 节操、气节 |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 |
为什么是"靖节"而不是别的?
可能有小伙伴要问了:古代谥号那么多,为啥偏偏是"靖节"呢?咱们来看看其他可能的选项:
1. "文":陶渊明文采够格,但他更出名的是隐逸生活
2. "贞":他确实很"贞"(坚定),但不够全面
3. "康":太平日子过得好,但没体现他的气节
4. "惠":仁爱方面不是他突出的
相比之下,"靖节"既包含了他淡泊名利的一面("靖"),又包含了他坚守原则的一面("节"),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!
古人眼中的陶渊明
从唐宋开始,"靖节先生"这个称呼就被广泛接受了。比如:
1. 唐代王维在《与魏居士书》中称"近有陶潜,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,即日解印绶去官。后为彭泽令,送一力给其子,书曰:'汝旦夕之费,自给为难。今遣此力,助汝薪水之劳。此亦人子也,可善遇之。'"
2. 宋代苏轼更是陶渊明的超级粉丝,他说:"吾于诗人无所甚好,独好渊明之诗。渊明作诗不多,然其诗质而实绮,癯而实腴,自曹、刘、鲍、谢、李、杜诸人,皆莫及也。"
你看,连苏轼这样的大文豪都这么推崇陶渊明,可见"靖节先生"这个称号实至名归啊!
现代人怎么看"靖节"?
说实话,现在社会这么卷,996、内卷无处不在,陶渊明的"靖节"精神反而显得特别珍贵。我有时候加班到深夜,就会想:要是能像陶渊明一样潇洒地说"不为五斗米折腰",该多好啊!
但现实是,我们大多数人既没有陶渊明的才华,也没有他那种彻底归隐的勇气。不过我觉得,"靖节"精神在现代可以理解为: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,在功利的社会里守住自己的底线。不一定非要归隐田园,但可以给自己留一片精神上的"桃花源"。
陶渊明给我们的启示
聊了这么多,我觉得陶渊明的"靖节"精神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:
1. 知道自己要什么:陶渊明很清楚官场不适合他,果断选择离开
2. 敢于做自己:不在乎别人怎么看,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
3. 在平凡中寻找诗意:种地、喝酒、写诗,把普通日子过成诗
说实话,这种生活态度在哪个时代都不过时。虽然我们不可能都去种地,但至少可以在心里留一块"靖节"的天地。
后想问问大家:如果你有机会给陶渊明重新起一个谥号,你会用什么字?或者你觉得在现代社会,"靖节"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~